English

作品研讨会病得不浅

1999-04-23 来源:生活时报 鲍风 我有话说

前不久在武汉召开的一个诗歌作品研讨会上,几位与会专家对被研讨者的几首诗实事求是地给予了否定性评价,立即引来了新闻界的一阵热炒。

作品研讨会究竟得了什么“病”?能否找到医治这些“病”的良方?工人日报最近对此进行了分析。

研讨会变成“吹捧会”

现在再来一味否定作品研讨会的商业包装功能显然不实事求是了。作品研讨会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价值、文学价值的研讨,把作品的得失作一总结,并将其辐射给社会,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。所以作品研讨会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商业包装功能。然而,作品研讨会又自有其学术价值,其商业包装功能只有以其学术价值作基础,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。目前的问题是,许多研讨会已失去了起码的学术价值,变成了单一的商业包装行为。这样,文学作品研讨会则必然变成了说好话、送“花篮”,甚至成了众口一词的令人肉麻的吹捧会,从而失去了作品研讨会的严肃性和学术价值。

比“规格”比“档次”

不知从哪天起,作品研讨会开始比起规格来,而比规格又不是以请到什么样的专家学者为准绳,而是比在哪里开,比谁请到的官员的职位高。

文坛上的“包工头”

前些日子《中国文化报》上刊发了一篇题为《读者冲走“包工头”》的文章。文章谈到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别开生面的作品研讨会,其特别之处是它走出了文学圈子,“对作品评头品足的除了评论家、作家外,还有普普通通的读者”。这篇文章说,在文坛,每次参加作品研讨会的总是那些人,不管是研讨小说,还是研讨诗歌,还是研讨散文、电视剧本、报告文学等,那些作品研讨会的“常驻代表”们总可以噼里啪啦说上一大堆话。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这些“话”都是他们“研究”作品的“心得”,实际上是适合所有作品研讨会的套话、空话、千篇一律的废话。有人把这些“经常在各种作品研讨会上露面的与会者称作‘包工头’”。

研讨会上有几个“常驻代表”也许并非坏事,这种情况在实际上也不可避免,问题是,在这些“常驻代表”中,有许多是些不负责任的“会议油子”。这些“会议油子”之所以热心参加各种各样的作品研讨会,哪里是为了文学事业,哪里是为了研讨作品,而是为了上镜、出名。

作品研讨会的庸俗之风到了非刹不可的地步了!要医治作品研讨会的各种“病”症,就必须为作品研讨会“正本清源”,还其本来面目,张扬实事求是的批评风气;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学术良心,增强作家、评论家对文学事业负责、对读者负责的使命感、责任感,使研讨会真正成为促进文学繁荣的良好手段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